名录(加粗为重点)

第一章 19 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P14
卡齐米日·普热尔瓦·泰特马耶尔(1865-1940)

山坡上黑色的树林沙沙作响,
近处有一道溪水淙淙流过,
黄昏宁静的大雾从天而降,
缓缓地、无声无息地把大地掩藏,
还给培斯基德戴上了一个白色的光圈。
一个神秘的夜晚,
你把面孔紧贴着大地,
紧贴着沉睡的云杉,
你向四处放射着夜的光芒。
你的光芒在幽暗、奇巧的岩石丛中
愈显静谧,愈显神秘。
我的心沉睡在森林的沙沙声中,
它无言地沉思,
它从云雾笼罩的山岗流到岩石下面,
流过山口和幽暗的峡谷,
流到了无尽的远方……

——《黄昏》

P21
杨·卡斯普罗维奇(1860-1926)

我是一个从天堂里被驱逐的人,
一个不幸的流浪者,
我被放逐到大地上,
将和大地一同死去。

——《赞歌》

第二章 波兰独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学

P107
莱奥波尔德·斯塔夫(1878-1957)
…… 如《威力梦》中的《秋雨》,采用以景物暗示感情的手法,诗中的“坟墓”、“送葬”、“死”、“灰白色的房子”、“空寂无人的果园”、“花朵化成了灰烬”、“魔鬼到了花园里”,还有多次重复的“雨敲打着窗子”的叠句等 ……

P113
波列斯瓦夫·列希米杨(1877-1937)
在《士兵》这首诗中,他写一个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士兵从前方回来,朋友们看见他那跛着的脚,都不理睬他,过去的情人也嘲笑他,要离他而去。可是有一次,他在路上正好遇到了一个断了手的女人,两个残废于是相爱,决心一同踏上艰难的人生道路,永不分离。在《哑巴》中,一个哑巴姑娘站在一条小河旁,可是谁都不知道她的名字,从何方来?也不知道这条小河有多长?流向何方?《布维什钦斯基先生》中布维什钦斯基爱上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姑娘,他在梦中请她到他的花园里来,要给她戴上“地狱里的花朵和蝴蝶”。他的花园也在做梦,橡树的枝叶变得枯黄、凋谢。他和姑娘一起漫步在这梦中的花园里,姑娘的身影在他的眼前一闪一灭。他仿佛看见了她那金色的睫毛映照着园里的水池,看见了她的嘴唇、颜面和胸脯,但又觉得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知道她是谁?她是怎么到这里来的?也不知道是谁创造了她?他愈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愈是爱她。即使世界灭亡,他也深深爱着这个并不存在的姑娘,永远,永远!在《致妹妹》中,诗人写他的妹妹死了,寂寞地睡在棺材里,痛惜她没有穿上好衣裳,因此给她做了新的裙衣;他怕她在棺材里挨饿,给她准备了面包。他终于听见了她的呼叫,可是这时候,送葬的车走了,他再也不能给她什么了,只得对天呼唤:

我亲爱的妹妹,
上帝会告诉你,
世界上已经没有粮食和面包。

《姑娘》这首诗的故事尤其感人:12 个兄弟每人拿着一个锤子敲打着一堵墙,希望早日把墙敲倒,找到墙那边的姑娘。后来他们敲呀,敲呀!终于精疲力竭,在一个晚上全都累死了。他们的影子便继续敲,“影子乏力”之后,锤子又自动地敲,可是墙被敲倒后,那边却什么也没有。诗人因此感慨地说:

一切皆空,只有悲凄和遗憾,黄昏和失落。
这是什么世界?一个坏透了的世界,
为何没有别的世界?

《两个人》写一对相爱的情侣最后双双病死的悲剧,他们想在坟墓里相爱,但爱情已死灭。于是他们祈祷上帝,可是他们发现上帝也不存在了。等到他们再回到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也不存在了。
这些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着眼于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又把他们写得那么虚幻:有的主人公不明身份,有的没有生命,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诗人笔下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美好的追求,而他们的遭遇却很不幸。……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暗示,这个世界既然没有丝毫的光明,它就必然走向灭亡。

P120
尤利杨·杜维姆(1894-1953)

她尽情地歌唱,大声地欢笑,
可是这首歌却笑她唱得不好。
笑声把歌声像雪似的撒到四面八方,
笑呀!笑呀!她放声大笑。
笑过之后,又突然哭了。
这笑声使她哭,使她浑身发抖,
她哭着叫了起来,她流出了幸福的眼泪。
她恢复了平静,把手放在胸前,
就像把一束百合花放在坟头上,
她望着远方,她看见了死神,
脸色苍白,神情呆滞……

——《谐谑曲》

P135
布鲁诺·雅显斯基(1901-1939),波兰未来派的代表诗人
雅显斯基一生发表的作品有诗集《纽扣孔里的皮鞋》(1921)、《饥饿之歌》(1922)、长诗《话说雅库布·谢拉》(1926)和长篇小说《焚烧巴黎》(1929)等 …… 早期除崇尚未来主义诗歌外,对波兰 20 世纪所有别的流派几乎都持否定态度,持虚无主义的观点。

P153
斯坦尼斯瓦夫·伊格纳齐·韦特凯维奇(1885-1939),波兰 20 世纪荒诞派戏剧的创始者,也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 1939 年 9 月,法西斯德国侵占波兰后,他随波兰难民逃往苏联,终于对人生彻底绝望而服毒自杀。
…… 韦特凯维奇的荒诞派戏剧在一些方面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戏剧,又有别于波兰象征派戏剧。他提出“纯形式”的目的,在于发现“生存秘密”,以求得“异常的超感觉”。这种“生存秘密”实际上是一种超常、反常、荒诞和怪异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 正因为这些超常和反常现象的出现,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所谓“异常的超感觉”。这种感受可以使他们得到满足或者产生厌恶,可以使他们兴高采烈或者感到悲伤,或者陷入沉思,总之他们看完之后,是不会平静的,这就是这些作品的魅力所在。
韦特凯维奇是波兰荒诞派戏剧的开创者,也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先驱。
韦特凯维奇的戏剧理论和作品最早曾经不被人理解。他的剧本在 20 年代虽已上演,但是观众和社会舆论反应冷淡,没有引起普遍重视。30 年代,产生了像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和布鲁诺·舒尔茨这样新一代的荒诞派戏剧家和小说家,韦特凯维奇的理论和作品对他们曾经产生很大的影响 …… 波兰于 1964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戏剧集 …… 1985 年,为庆祝他诞辰一百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年定为韦特凯维奇年 …… 以他为代表的荒诞派文学也就成了波兰 20 世纪影响最大的现代派文学。

P186
列昂·克鲁奇科夫斯基(1900-1962)左派作家、剧作家
《自由的第一天》和《总督之死》产生的背景和《德国人》有所不同。50 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现代派文学被大量介绍到波兰,对波兰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这两个剧本的主题思想中就可看到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反映,它们是战后波兰文学中为数不多的表现了存在主义关于“自由选择”命题的作品。
《总督之死》和《自由的第一天》有所不同,它描写的不是懂得如何对待自由的人,而是一个陷入孤独、永远也得不到自由的人。

P187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1904-1969)是两次大战之间继韦特凯维奇之后荒诞派文学又一著名的代表作家。
最著名的作品是 1937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菲迪杜克》。
贡布罗维奇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横渡大西洋》写于国外,1953 年在巴黎出版。
剧本具有代表性的是《宣誓》(1953)、《轻歌剧》(1975 年首演于华沙)等。

P194
布鲁诺·舒尔茨(1892-1942)也是一位荒诞派文学的代表。他出身于乌克兰德罗霍贝奇城一个波兰藉的犹太商人家庭,1910 年至 1913 年在利沃夫工业大学攻读建筑学,1914-1915 年在维也纳美术学院学绘画,后来一直住在故乡德罗霍贝奇。……
这些作品都以他青少年时代的见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作者生长在城市,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庸俗堕落的现象,如短篇《鳄鱼街》,它的名称本身就富有某种象征意义。街上商店的门面装饰得“花里胡哨”、“奇形怪状”,店里出售的都是“以次充好”的“冒牌货”。“火车票的黑市买卖和普遍行贿是我们这个城市的主要祸害”,“女人各个都是婊子”。交通工具的陈旧落后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市内的交通工具是一列列火车,有的街道被火车经过时撤下的煤灰弄得黑糊糊的,车厢外壳是用纸板做的,看起来很可怜,车身经过多年使用,也变了形。” “可市议会的议员还以此为荣。” 作者对这一切感到十分厌恶,称“鳄鱼街是我们这个城市现代化和大都会腐败现象的大杂烩”,它最后会“变得一场空”,就像“罂粟花化为灰烬”一样
在舒尔茨的作品中,他的父亲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父亲是一个小商人,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经营不善,遭到破产,这给他在精神上造成压抑,他对父亲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通过他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吃人本质。如《肉桂商店》中的《鸟》和《蟑螂》以及《用漏斗计时器作招牌的疗养院》中的《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这三个短篇,就充分地反映了他的这种认识和感情。这三个短篇的情节是连在一起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它们并不直接反映“父亲”由于经营不善而遭到破产的全过程,而是写“父亲”由于个人的种种怪癖,无法适应环境,才导致悲惨的结局。作品穿插着许多荒诞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异化形象,从中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影响
…… 舒尔茨的“父亲”性情怪僻,意志薄弱,作为一个弱者,在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这一点,在《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中看得更清楚。“父亲”由于买卖亏损,商店破产,不得不摘下招牌,由母亲一个人在店里做未经正式批准的买卖,出售剩下的货物。“父亲”多时不再出现,家里人都以为他死了,“我和母亲后来在楼梯上发现了一个大蝎子,和他相象。”这说明“父亲”又一次变形了。作者便着意描写“父亲”变成蝎子后的各种细小动作,把蝎子称为“我的父亲”,字里行间透着无限的辛酸和悲哀:“我望着他沿着墙纸往上爬,出于本能的厌恶,不由打了个冷战。” “看到他拼命地摇动他那些腿,无可奈何地以他自己为中轴旋转,真叫人悲哀和可怜。”面对这个悲惨的结局,“我”真是无可奈何,只好责备“我”的母亲。可实际上,“我”心里也很明白,只有这种办法才能使“父亲”从绝望的处境中解脱出来,因为“命运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地彻头彻尾地毁掉了他”。关于异化的描写,我们在韦特凯维奇的和贡布罗维奇的荒诞派戏剧中已经看到,但舒尔茨荒诞小说中塑造的悲剧性异化形象,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文学

P199
…… 战争刚结束,作家们对过去记忆犹新,感受很多,现在最迫切的是要把这一切都反映出来,无需虚构。令闻一些文学评论家 …… 指出对现实主义应作广泛的理解。 ……

P208
过去一直被看成是资产阶级颓废派而受到批判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和波兰战前现代派文学得到了肯定的评价。…… 欧美各现代派的代表作家如卡夫卡、萨特、加谬、海明威、福克纳、贝克特、艾略特、尤内斯库等人的作品,以及波兰战前的荒诞派和至今侨居国外的一些作家如韦特凯维奇、贡布罗维奇、舒尔茨、莱洪和维耶任斯基等人的作品,很快得到了翻译和出版。

P211
1968 年 1 月,华沙民族剧院上演密茨凯维奇的反俄诗剧《先人祭》,引起了轰动。

P212
斯·莱姆是波兰战后科学幻想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善于把宇宙奥秘的探讨和人们的思想、心理、道德以及人类社会的安危联系起来,同时告诉人们:人类在科学领域中,总是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创造,努力认识自己不曾认识的东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也越来越受到它的威胁。

P215
这一时期兴起的波兰现代派小说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结构形式上开始突破传统叙事方式,将故事情节的描写和随笔、报告文学、特写、报道甚至政论等散文形式混凑在一起,形成一种包括多种散文形式的作品,评论家称之为“反小说”。 …… 人们所说的理性主义文学和非理性文学都有弊端:前者对现实的反映过于简单和肤浅,而且有公式化的弊端,后者内容艰深,读者难以理解,因此要探索一种新的散文形式。散文是反映生活的,由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纷纭复杂,不合逻辑,所以散文作品在描写故事情节时也可以将时空颠倒过来,使之不合逻辑,这才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

P251
卡齐米日·布兰迪斯(1916-)
小说《邮政变奏曲》(1972)以书信体写成,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认为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悲剧产生于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理想没有实现便产生了悲剧,这种理想是幼稚可笑的,这种悲剧也很可笑,有碍于民族智能的发展。 ……

P274
塔杜施·孔维茨基(1926-)
(《当代圆梦书》A Dreambook for Our Time 1970)为了创造复杂的结构形式,采取了回忆、倒叙和时空颠倒等一系列手法 ……
(《耶稣升天节》)侧重于现实、梦幻和鬼魂的描写 ……

P277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1921-)是波兰 20 世纪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作家。…… 莱姆生于利沃夫,1939 年中学毕业后,曾在利沃夫的大学里专攻医学,1946 至 1948 年间又在克拉科夫雅盖沃大学医学系继续深造,后定居在克拉科夫。…… 1946 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火星来的人》……

P308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是 1956 年以后“当代”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之一。由于她在诗歌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曾于 199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继米沃什后第二位获此荣誉的波兰诗人,也是继显克维奇、莱蒙特和米沃什之后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𫛭鸟丝毫也不认为自己应当受到惩罚,
黑色烈豹也不会有良心上的责备,
比拉鱼从不怀疑自己的举动,
响尾蛇对它的一切都很欣赏。

胡狼不知道什么叫自我批评,
蝗虫、鳄鱼、毛毛虫和蚊蝇都自得其乐。

鲸鱼的心脏有百斤重,
和它的身躯相比又微不足道。

——《在评价自己时颂扬恶》

仇恨本来不是罪恶,
因为它代表过正义。

——《仇恨》

…… 她的哲理思想包含着相对主义、辩证法和不可知论,因而也充满了内在矛盾,这正是出于她“不大善于区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的原因,正如诗人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奖后作的一个题为《诗人的世界》的报告中所说:“灵感,它究竟是什么?回答将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我不知道'。”但是她对这个“不知道”却“评价很高”,因为它“给我们开拓了新的生活领域,给我们这个微不足道的地球扩大了存在的范围。” ……

P325
斯坦尼斯瓦夫·格罗霍维亚克(1934-1976)也是一位在 50 年代初崭露头角的诗人,而且是一位以写丑陋和病态事物而著称的“丑陋派”诗人。

小棺材,给我伸出你的手。
瘦马在咬嚼铁,响鼻打个不休。
赶车人已把两根胫骨塞进了头骷髅,
他手里的喇叭破洞无数。

我们乘的柩车只有一个独轮,
棺罩早已被撕成烂布筋,
可我们很高兴!我有把曼陀铃,
从弦上轰出瞎眼飞蛾一大群。

嘿,嘿,小棺材!前边有块墓地,
我们十分情愿蹲在那里,
盖上一件干裂的外衣,
说着私房话好不惬意。
耗子会来拜访我们,
猫头鹰会飞来与我们为邻,
胡狼也会爬来,张着大嘴血淋淋,
小蠡虫在咬我们的门,
咬得很轻,很轻,
小棺材,它似乎有些不忍心,
似乎有些不忍心……

——《出殡小步舞曲》

P334
塔杜施·鲁热维奇(1921-)是战后一位影响很大的剧作家,又是诗人和小说家。

维特卡齐说,
形而上学死去后,
他走向了虚无。

乐观主义者以各种形式
用沙子写诗。

《卡片集》是鲁热维奇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在全剧的演出过程中,房主一直躺在床上,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剧作者摘取了主人公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通过他所遇到的这些人的平平常常的对话,企图表现这一代人的思想、个性和经历,但这些片段既不连贯,又很杂乱,需要读者和观众给与整理和补充,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作者在说明对这出戏的布景和人物的要求时,一开始就指出:“地点只有一处,布景只有一套…… 不同身份的人或疾或慢地在门里走来走去。有时可以听到说话的声音,他们停住脚步,阅报,看起来,好像有条街从主人公的房里通过。

P346
罗曼·英加尔登(1893-1970)师从埃德蒙德·胡塞尔,研究过现象学哲学……
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他对这个美学体系作了精深的阐述,认为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这就是:
一、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高一级的字音组合层次;
二、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
三、由多种图式化观相、观相连续体和观相系列构成的层次;
四、由再现的客体及其各种变化构成的层次。
…… 文学中的句子是一种“意向性的关联物”。文学作品和现实客体也不一样,现实客体是完整和明确的,作为“意向性的关联物”的文学作品则是一种不确定的、意义含混和图式化的现象 ……

P348
英加尔登认为,文学作品性质最突出的表现是它的“形而上性质”,只有“通过表现出形而上性质才达到它的顶峰”。这种形而上性质包括“崇高、悲剧性、可怕、骇人、不可解脱、恶魔般、神圣、有罪、悲哀、幸运中闪现的不可言说的光明以及怪诞、娇媚、轻快和平等性质。这些性质并不是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属性’,也不是一般所指的某种心理状态的'特点',而是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是非常危急的情景或事件中显示为一种气氛的东西”。…… “我们心中一直隐藏着一种期待形而上性质得到具体显示的渴望。”


CHANGELOG

  • 170918 Arlmy 创建
  • 170918 Arlmy 名录整理完成,作者整理至韦特凯维奇
  • 170919 Arlmy 第二章整理完,作者整理至格罗霍维亚克
  • 170919 Arlmy 整理完成
  • 170919 Arlmy 结合 Wikipedia 译名对照补充,补足生卒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