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 45
20250708
东莞的朋友凌晨的时候跟我说,受到我影响,也会想记录一些事情,写了好长一段发给我,真好!早上起来还聊了一会儿,又感叹生活不易。
日更就是这样积累起影响力的吧,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博客到底有多少长期看的读者,之前的周记阅读体验并不好,因为都是碎片的归档,我实在太执拗于要把所有文本都本地化保存好,所以才有了这种归档式的发布。
不过经过这四十几天的日更记录,倒是又有了些其他的感受,适当地与人建立一些连接也是好的,也有好朋友通过这种方式知道我的近况。就当做是在为朋友们写作。其实还有点想改成写信的形式,但缺少一位远方的对象。
昨天开会时,一位老师讲到他完成的技术突破,其实时因为放弃了一些行业里对精确和高纯度的偏执,从整体上做了新的调整,跳出一个层级,反而有了突破。
读林语堂讲到中美的差异,也写到中国人(当时的)有更松弛的文化取向,并不追求绝对的精确,也是一种文化性格使然。几十年间中国人经历的变化太多太剧烈了,放长时间尺度看,总还是要回归到自身的文化属性上来的,官僚系统可以是中心化的,而民间个体本就拥有巨大的自由,过于中心化的结构,也必然要向去中心化回归一些了。
唯有追名逐利,是定没有好下场的。这也是自古的文化基底,或许更适合在中国以外生存。
设置了地铁刷脸,每次都要弯腰对着闸机瞪眼,好像也没有很方便2333。地铁里又听到烤匠广告,哦对,昨天没有坐这么远……到底是在哪些站点投放了广告的,不同的车上,广告也会不同?
下午三点多的地铁里好多人,比早高峰还要多,是因为放假了吧,很多带着孩子的妈妈。今天不算热,是还算可以出门的程度。
吃了街角的豆腐脑,一直想体验下四川的豆腐脑来着,我点了馓子豆腐脑加粉,然后……端上来的一碗食物,表面上是馓子,但下面确实糊糊一样的一团东西,我印象里的豆腐脑,只在碗底找到那么一点,这就是四川的豆腐脑嘛……倒是不难吃,辣油也非常香,馓子也脆脆的,口感丰富,但我心底实在是不愿承认吃了一碗豆腐脑哈哈哈。
买鸡蛋,找了半天那个卖鸡蛋的铺位,原来因为天热,移到店内了,记得第一次买鸡蛋就是在这里,是吃起来有点震撼到我的很新鲜的鸡蛋,店主姐姐也很漂亮哈哈,问价格的时候还看到她做了好长的美甲,应该是不影响干活。
听周轶君和一位年轻演员的对谈,说到很多演员不去深入体验和观察生活,如果不能有共情的体验,是很难表演出来的,甚至很多表情和动作也是要经常去收集的。作家和画家也都是这样啊,不去对谈和写生是不行的,因为个体的体验总是有限的。演员都没有共情了,那他的表演还“对”吗?还不如纪录片和纪实的短视频了。屏幕上的“情感”确实越来越虚假,满是套路了。
小红书变成了兴趣社区?所以最近很久之前的笔记都有人点赞?
林语堂这本快读完了,好多话题我也有过思考,但没有系统整理和书写过,于是挖得不够深,查了下《生活的艺术》首版是在1937年,快一百年了啊!很多想法恐怕是林语堂不吐不快的,很多事情百年后依然未见有变,国人需要重新找回生活中的闲适之感。
所以这书更像一份过去生活的地图,很多生活方式注定遗失了,但乐活和好奇的态度仍有迹可循,甚至可以顺着书中所讲再去查验一番。观察、讨论,向黄妈、船娘、售票员、狮子、松鼠学习,向不毁灭他人人生好奇意识的作家学习,向不毁灭他自己人生好奇意识的作家学习。(后面两条是蛮有意思的标准)
CHANGELOG
- 20250714 Arlmy 创建、发布
本文标题:入蜀记 45
文章作者:arlmy
发布时间:2025-07-14
最后更新:2025-07-14
原始链接:http://z.arlmy.me/posts/BBBPandINSW/INSW/INSW_45/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