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在公众号“折腾人生”也有发布,欢迎关注)

20250821

常温的洗澡水变凉了,得开热水器温度才够了,极端高温总算过去了,而且有种秋天来了、盛夏所剩无多的感觉。这么明显的温度变化(我都能感知到)还有点意外,不确定是因为今年特殊的气候变化才这样,还是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刷到好多条常州赢球的视频,昨天终于赢了一场,好多人尖叫、落泪、爆哭,有条评论写得好,“因为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常州”。

呆爷最近喜欢坐在Lili的坐垫后面,天气变热,天气转凉,呆爷总是很敏感的,早早就会自己调整居家动线。

工作一整天,边出汗边工作好像也蛮好的,感觉很养生,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风。昨天到货的空气循环扇,风力相当鸡肋,当下就退货了,很像是智商税。

yeye在读书群里发的饮食现状自测表,有下面这些项目(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蔬菜(每天大于300g);水果(每天小于350g);主食,五谷杂粮、淀粉类蔬菜(每天200-300g);低脂乳制品(每天小于500g);水产(每天小于200g);豆类及豆制品(每周105-175g);家禽类(去掉脂肪和外皮),未加工瘦肉(每天小于200g);鸡蛋(每周不超过7个);坚果、种子(每周50-70g)。

明确写明要少吃的(每月不超过4次):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红肉、精制糖(白面包、白米白面、饼干、糯米)、甜食(蛋糕、糕点等)。

不吃或少吃的“地雷食物”:果汁、汽水、加工肉、人工色;高脂乳制品:全脂牛奶、鲜奶油、各种奶酪、冰淇淋。

整体比对下的话,蔬菜可能还差一点,水产吃得很少(几乎没有),红肉吃得有点多,应该至少有60%做到了,还得继续努力,吃得好了后面还得加强运动,以及,家附近有菜市场才真的是吃好的底气。

昨天刮东南风下暴雨,阳台的漏了很多水,惊讶于怎么会漏这么多水进来……怪不得之前地板都泡坏了,不过房东好像也不太在意2333。

一饭封神有点高开低走了,精致料理真的没意思,但要撑起这么长的比赛进程,又必须得有,于是就跟黑白主厨越来越雷同。可以突出中餐和食物处理的时候,镜头也过于少了,拍的全都是人人人,还有无数的评价与观点,却不是厨师与食材的原始关系,还不如加更的走心局,一人做饭,几人吃饭,聊食材、聊烹饪、聊生活,这是更好的话题展开方式。

妹妹问我推荐北京的涮肉馆,习惯性地打开地图,跳转到北京地图时,发现已经有点陌生了,就是这么快,不到三个月而已,而且感觉北京真的好大,定位到一个地点,要找好久。我与北京的故事暂停了,一切都定格在一个瞬间。

时间是什么啊,信息流动起来,故事继续讲述,步履不停,时间才会出现响声。

MA(metal-archives)好久没上了,查查夜郁的历史阵容和乐队成员的其他信息,发现夜郁的另一位主创从未出演过任何现场!所以我只见到了1/2的夜郁啊。

MA和reddit的bsdm都清楚地写着“no AI”。

对比下的话,国内是不是有点开放过头了?很多领域或团体都没有组织起抵抗的能力,或者说团结感。

发现呆爷一点也不嗜甜。

面基里趋势动物来聊的一期,记下了“对数坐标”和“首位效应”,然后去看了提到的两个B站上讲对数的视频(漫士沉思录和毕导),毕导将得更通俗些,值得一看。

有趣的连接点在于,趋势交易、对数坐标,还有首位效应的规模化积累(占据30%以上,我理解下来就是认知锚定的结果)之间,都不冲突。以对数坐标进行观察,会打破指数型增长的刻板印象,进而形成以规模为内核的新视角。

比如,赚到100万很难,和有了100万去赚1000万的难度是接近的,而空手赚10万和有了100万后去赚10万的难度,则相差很大,其内核就是规模的非线性特征。

再加上“边际效应递减”,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高速增长是难以维持的,因此用对数坐标进行观察,也更有可能观察到趋势,是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还是到了边际效应递减的阶段。不过前提是,具备竞争优势或首位效应或十倍级改进或需求的定义权。

首位效应真的很有趣,近似的还有比如金融中的复利、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还有元认知,甚至第一性原理,只是这些理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甚至不同层面(也是规模效应导致的结果),所以很少放在一起讨论,在不同学科的语境和背景知识下,以不同的论述方式表达出来(学科语言的限制)。

但内核其实是相近的,即初始条件和先发优势决定了系统的未来。有点玄哈哈,总结起来很像“命运”,也很像那句“成为你自己”或“认识你自己”(人的初始条件并不靠自己,而是靠环境)。

为什么有首位效应,或许可以从认知和神经的角度理解,也是学习的根本,记住重要信息和概念,就可以建立起学习框架,只要框架不出问题,后续学习的认知能耗就更少,符合大脑的偷懒原则,但若错了,后续要更改,就要消耗巨大的认知成本的大脑能耗(大脑的世界里,营养和能量必是有限的)。

改革很难,因我们都生活在巨大的首位效应的架构中,甚至很难自知。

这里补一句,在一个特定体系或学科内,对框架知道更多也一定比不知道强,甚至一个知道认知结构的外行,都要强于身在其中却不知的内行(又联系上老邱说的,内行是应该知道所有套路的)。

毕导的视频里,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我们的感官的感知能力很多都与首位效应有关,主要集中在强度和浓度上,所以视觉上我们同时能感知到强光和弱光,触觉上对轻微的疼痛和巨大的强度有感知,听觉上可以听出窃窃私语和音墙,嗅觉味觉也一样。这个感官所能感知的范围不是线性分布的,而是指数级分布的。

所以人类幼崽出生后,对世界形成认知的首位效应,需求量真是难以想象的大啊。所有的感官都从零开始发展,每个人的首位甚至都有可能不同,比如成年以后对痛觉的描述,能接受的音乐风格,最喜爱的口味,每个人都不同,卧槽,这就是原生家庭的诅咒吗?

因为最近一直关注饮食,想到味觉和嗅觉上的潜在影响,最为惊悚,如果从小就吃得很甜,长大后会怎样,百倍级千倍级的甜度,会对人造成怎样的创伤?不恰当地比喻下,就像毒品的千倍级快感一样,锚定了就卸不掉了(小时候穷一点还蛮好的)。口重的人,吃不了淡的,重油重辣的人吃不了清淡的,习惯了高碳水的,很难改。

短视频vs读书,同理。世界已经是这样了。评价体系变得极度单一、扭曲,唯快感论,各种各样的快速成瘾,慢的、长期的、持续的价值,被大大低估。要知道人类演化的周期是百万年,所有基因内置的系统适应的,是一个资源匮乏、刺激水平较低的自然环境,而不是一切”快乐“都触手可及。精加工食品、短视频、免费游戏,已经hack进多数人的大脑了。

一定不要被高一级的欲望和快感所统御,会失去对其他层级的理解和判断,会失真和易于被控制(例子: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阶级、分居住区),高快感会摧毁敏感的感知力(这只能通过演化获得,是写死的,是慢速迭代的),超出这种演化节奏和利用演化的技巧,后患无穷,要尽量避免(卡钦斯基的反技术主义论文)。

超常规刺激对人的吸引力,简直是认知层面里的巨大bug。

一饭封神里也有个例子,经营战前的明星试吃,杨艳彬那组创意菜,在男性这边的评价是没吃明白(没有很高程度的改进),在女性这边则是一边倒地被摆盘和花样服务惊喜到,弯道超车的感觉,在别人不做的地方,做超级加分的行动。

回到投资上,首位效应里,居于首位的会占比30%,具有足够的领先优势,其他的另行瓜分,所以行业分析中的CR5也是对的,除非有人继续了十倍级的改进,或开辟了新的赛道,否则竞争格局都不会有变化。

在全新的领域,专注于核心业务,在特定领域长期积累,才会出现首位效应。好的定位,会影响后辈对世界的认知框架,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智能设备,这已经是他们的底层认知,80后对于互联网也是一样。

在多个领域完成首位占领也是可以的,形式可能有很多,可以是集团控股的,比如LVMH,比如伯克希尔;也可以是在细分和长尾和利基市场占据多个首位(很多领域的定义权不在大众手里,而在特定的场景和用户手中),比如德州仪器的模拟芯片,比如伊利的乳制品,比如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我目前只能想到这两个。

伯克希尔控制了多个占据心智的首位公司,同时持股无法完全收购的首位公司。伯克希尔是占据“价值投资”这个概念的首位公司,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下,它几乎成为了唯一(30%以上当然不夸张)。


CHANGELOG

  • 20250830 Arlmy 创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