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算是一个残留问题。
去年看完 Euphoria Season 1 之后,一直有点萦绕不去。虽说那些反常、放纵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为躁郁症或一些心理问题的表征,但我极度厌恶这种化约方式,倾向于希望那是在人生有缺损和心态未打开时的无助状态。
LSD / 致幻剂,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与合理性?
作为一种极大开放其依附功能的实体,吸引着不稳定者、不自信者、失望者等内生依附意愿(并非被控制)的人,试图放弃、毁灭部分自我,来获取稳定性和安全感。似乎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依存关系。
不言说的、单纯以绑定某种行为模式和心理依恋状态的“真实存在”,补上了缺失造成的空虚,让人能执守其残破的灵魂。确认了拥有,自己就得以完整。只承认作为完整体时的完整自我,拒绝承认作为不完整体时的残破自我。
社会越来越包容这种持续的、虚假的残破感,同时商业则越来越擅于利用人们对完整自我的渴求心态。社会容许一定时长的反叛期,商业在这段时间内大展身手。在这场教育与商业的角力中,前者使人尽快完整,后者致人保持残缺,此消彼长。
相较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太过宽容。而身处中国,现代的宽容里又内植了大量的限制,残破已是这个国度持续存在的一种状态。社会对残缺是有绝限的,似乎是三十岁?当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不能补足这一切的时候,其他的一切“存在”都有机会来填补这份所有人都有的残缺。
中国人普遍厌恶放弃、失去、死亡……所谓巨婴概念,我觉得是在形容这种厌恶。婴儿是天然厌恶失去的,在 TA 的认知中,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又都转瞬即逝,流变的一切中让 TA 执念、留恋的事物,会一直陪伴着 TA,延展出 TA 的一生。而中式娇生惯养,大多屏蔽了这种失去,想得到的,就一定会得到,无所谓什么代价。长大了,依赖父母,失去了父母的照料,要找到替代物来填补空白(算是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失去)。
认真想想什么你可以放弃?什么你必须把握?
想想看被所有人谈及的所谓“叛逆”、“棱角”、“空白”、“天真”,究竟深意为何?不放手的代价几何?如若放手什么就意味着“自我”的毁灭,那你必须知道该如何选择。
再回来 LSD。毒品,致幻,心理表征。习以为常的精神支柱如遇晃动或损伤就意味着伤筋动骨。利用好这种恐慌,只要不致个体毁灭,一步步发掘、延续、固化对大众无害的瘾癖,尤其是少年和青年,尚有被培养的可能。不要思考,满足欲求,给予肯定和鼓励,延后自我否定,依赖,抓牢,付钱就好,付钱就能收获安全。痛苦 - 要报偿 - 报偿 - 欣快,欣快总是短暂,只要降低获得欣快的难度、普及获得欣快的方法、提升欣快的巅峰感受,以失去欣快的落差攻陷一个个个体。
强调:我并非否定不完整。我也认可“人无癖不可交”,但那必须是在足够广地体验生命后,亲自找到的一方净土,万不可是重病之下的一剂特效药。伤痛、恐惧自然难受,这与对放弃和失去的苦痛一样,都是人生的组成要件。它不应该是别人给你的。你的快乐或痛苦,都必须是由内向外,不是别人硬塞给你的(甚至不惜为你营造残缺和空虚感)。你必须掌握主动权。即便在不明朗的时候,也不可交出主动权。
主动权怎么找回呢,爱么?本能么?我不太清楚。我猜,可能要去童年的记忆里翻找,也有可能要重新整理一遍人生,又或许在别人说你“叛逆”、“棱角”、“空白”、“天真”的时刻里。会发现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可能会发现光晕,或发现灵性,但一定是生命里似乎从未出现过的东西。
CHANGELOG
- 20200311 Arlmy 创建
- 20200317 Arlmy 一稿完成
- 20200317 Arlmy 修改、命名、发布
- Tips:从未出现过的东西、LSD、依附、残缺与残破、主动权、由内向外、工业化教育
本文标题: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文章作者:arlmy
发布时间:2020-03-17
最后更新:2020-03-17
原始链接:http://z.arlmy.me/posts/Complicated/200317_LSD/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