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

  • 亿亿而三 / Four Directions
  • 退相干 / Decoherence
  • 模具 / Moulds
  • 思索之景
  • 物系体 / Object
  • 潜存的欢愉 / Latent Pleasure
  • 漫步蹊径 / Meandering Pathway
  • PAINTING AS THOUGHT MADE PHYSICAL
  • AGAINST THE THRESHOLD
  • 脑髓天国
  • “0:00"
  • 超星鉴定III:熵:25800
  • 麓鹿何为 / DEER FOOTHILL WHAT
  • 你的眼睛与我之间
  • 没有冬天 / NEVER WINTER
  • 殒落之花 —— 窃语 / Fallen Blossom - Whispering
  • 我有水蛇腰 / I Have an Hourglass Waist
  • 边界闪烁
  • 实际的生存
  • 50个月亮
  • 被干扰的情绪
  • 第三者 —— 小小灰
  • 34.6万武汉公民的秘密
  • 线条之形成
  • 开张天岸马 / Rider on the Horizon
  • 不知天命
  • 故土不乡愁 / THE RIVER NEVER REMEMBERS
  • 草体 / Grass Style
  • 回不去的未来
  • 龙肝凤脑 / Dragon Liver、Phoenix、Brain
  • 消失的是日子的黄金 / FLOWN AWAY IS THE GOLD OF DAYS
  • 光影的解析 / Dream-atic
  • 无行地
  • 身形剧本 / Scripts of The Bodies
  • 语言亭 / LINGUISTIC PAVILION
  • 一重影事
  • 无边的极地
  • 风从北京刮过
  • 复眼 / Compound Eye
  • 可视的体温
  • 听我说
  • 聿间观林
  • 笔墨等于零
  • 微风之劫
  • 中等偏上的浪漫
  • 有窗户的单子
  • 二维较量三维
  • 置·制
  • 蛇形手臂
  • 文化的负担
  • “建筑性未来主义的遗产”
  • 同尘
  • 十方
  • 好多悲伤
  • 菠萝,霸王龙,鳄鱼,小猫
  • 上个星期三
  • 你的言语成了我的语言
  • 海在深处
  • 亚洲礼仪
  • 越渡之地
  • 十六回
  • 如果,结尾在开始之前
  • 塔、群岛、舷梯
  • 开机
  • 3M — Material; Medium; Method
  • 无不碍有
  • 我认出风暴
  • 沉睡的湖
  • 东山的星尘
  • 一味香芹
  • 天空的飞鸟是海洋的鱼群
  • 缓慢的归途
  • 东京私语
  • 仙人的树林

作品名

  • 通过“头部”正催动“肢体”的“力”
  • 隙1、隙2
  • 溪山平远3
  • 陆扬妄想曼陀罗、陆扬妄想罪与罚、癌宝宝、经颅磁驱魔
  • 一的法則
  • 小于一吨半
  • 多余的光
  • 草体No.17027
  • 生活真危险
  • 彩云No.2
  • 活着,没什么好解释的
  • 反胶之爱、至高无上的快感系列 #16、左腿跨出一步,靠近死亡留下的礼物
  • 肖像研究3(家乡)、肖像研究五(耳目)
  • 对酒精过敏的酒神巴克斯、扬尘天而立的无名女、教皇英諾森十世兩天沒睡覺
  • 移动的路灯、等待一片蓝色的到来、一个消费主义者的意外晕厥、无境的延伸、臭水沟的春天
  • 凝固的局面
  • 无痕碑
  • 饥京、微路
  • The Time Project,detail、Improbability 2-5、Timelanguage,detail
  • 向晚六章、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狗狼暮色、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之二 - 5
  • 曼彻斯特到石节子并不远、伦敦赐予我惊喜
  • 西瓜与保龄球、有鹿角的礁石、松树与八爪鱼、给你一颗心
  • 渡情台、安阳
  • 几匹马
  • 她的样子、来广营的三棵树、和黄色搭配的木头
  • Salt and Dust, Blue III
  • 不杀之恩2.0
  • 南丘1号、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个抽烟的女子.公交车的蓝色座椅.无人的剧场.我坐在床上.窗外发黑的楼房.路边一个男人的肖像、通向村子里的新婚之路、2018-03-16 13:27:21、《百亿新城》
  • 先知就是喉舌、你出生的时候有什么奇迹、神去之寺
  • 胖克粉红
  • 塔的所有权、冬季与月独处、泄气的大都会
  • 一万平米的作品在山顶被大雪覆盖
  • 墙上的骚动
  • 灵魂去哪儿了—不测—你说的对
  • 流浪的指路标
  • 蛤蟆悼草
  • 角色、塔、纳利亚、潘塔纳尔水域
  • 骨、梯子、2018kg、纽约街道
  • VITAMIN D2、A roll of bubble wrap
  • 兔子和它的影子、行走的人之二、大王
  • 娓娓道来、抽噎与爱
  • 在片段之中

其他

  • 艺术是零食,生活是正餐。
  • “抽离”的“处理”
  • 1925年10月27日,德语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在给冯德尔莉夫人的遗嘱中指定了身后的长眠之处,这就是距离慕佐不远的拉龙:“我希望能在拉龙古教堂旁边的那片拱起的墓园中入土。我就是在那里的栅栏边第一次领略到此地的瑟瑟风吟和灿灿天光的。”(《里尔克墓地:死于玫瑰》王寅)
  • 因为时间永远分叉,通往无数个未来
  • Silbo、Gomera、the Guanches
  •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在帮助你在与他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他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 中国文化形成的基础——象形文字,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具像类比思维。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十分具象的思维方式,因為每一个字其实是在试图用一幅画来描绘事物的本质。在古代,一个字即是一幅画,每个字都是独立的意思表达,复合词不成立。如池塘,“池”指方形水池,而“塘”指圆形水塘;道路,“道”指人工修筑的笔直大道,“路”指人无意识踩出的蜿蜒小路。孔洞,“孔”指内部有空腔,表面却不豁然开一个大窟窿,“洞”指内部有空腔,表面也开一个大窟窿。至今,情况已演变為我们使用大量复合词来描述表达事物。但其本意已发生变化,如池——塘——池塘,又圆又方的说法不成立。这种变异的过程——我们通过复合词的概念内容来理解它所描绘的客观世界,和错位的描述所带来的关於对象本质的问题特别吸引崔新明。对像是客观世界还是铺就在思想通道基础上的概念?我们脑海中关於自身生命经验的意识哪个更接近於真实和本质?
  • “kieliefie”在粤语里通指龙套演员,生活中又常做贬义形容词——奇怪和滑稽,但与其说是个形容词,它更像是一个拟声词,这种奇特的发音直指一种怪异的形象,文字无法确切的描述形容。通过自身经验我们可以把它和无数词语划等号,或把词嚼烂,无限接近它的本意,这个过程将充满障碍和偶发的自我怀疑,艺术家在这里为文字理解提供暗示(即本次的展览作品),同时将创作作品附上标题,声明标题为作品的重要组成,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当观众深究题目和作品的联系及其各自含义,整个作品才算完成。
  • 「我们周围的一切,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成为了渗透我们血肉和生命的一切经验,就像巨大蜘蛛之神布下的网,在我们轻摇于风中的地方,轻轻地缚住我们,用柔软的陷阱诱捕我们,以便我们慢慢地死去。一切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一切。」
  • 2017年2月,TKG+将带来蒋志个展—「我们」,展览探索着个人在所处时代下的经验混杂和精神挣扎,同时亦暗指今日集体生存的焦虑与渴求。展名「我们」意欲表述的是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互为关系。作为生存其中的个人,在感受到集体焦虑并回头去思索自身和所处外在关系的同时,往往可以发现自身与他人的不同程度的焦虑;而外在展现的各异歧见,也源自某个时代中个体间的相似渴望。这种思索角度将回应展题「我们」,我们并非你、我,也非群体式的代称,而是一种相对的认识距离与关系,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主客体不断交换的思辨过程。蒋志以对主体塑造和感知机制的探索,显露出世界外在化的幻觉性。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艺术家的一个思想:对主体来说,世界不在我们之外,我们和世界同构于每一刻,同构于一体,一切即一。此次展中,上述这些意念将交织呈现,透过个人精神状态去转译社会现实,除了提供我们一个新生思考和观看的机会,得以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中找到一个意义和方向,此展亦作为2016年的另外两个蒋志个展「注定」与「一切」的延续,为「我们的世界」展览三部曲再一次强调「主体」的力量和对世界的不可逃避的承担。
  • BANK荣幸宣布将举办展览“消失的是日子的黄金——《向晚六章》选作”, 即艺术家陈哲在BANK的首次个展。在其早年作品《蜜蜂& 可承受的》中,陈哲以摄影为媒介审视和探询自伤者的内心世界,并凭借这两个系列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而在长期项目《向晚六章》中,艺术家将她对于复杂且易逝之黄昏的着迷,投入到一系列涵盖了摄影、视频、装置、实物和文字的文体实验里。这个项目是艺术家为了理解黄昏——这一白昼与黑夜、日光与暮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模糊地带——而展开的主题漫游。近五年来,艺术家收集了大量的文学与图像资料,在古今历史与不同文化间往复撷取,解析黄昏的复杂神秘及其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 该项目分为六个独立的章节。此次BANK将呈现来自“非均质的时间”、“向晚意不适”以及“赤之茧”三个章节的部分选作,其中包括三组全新的章回选节。在《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中,艺术家创作了四组类似博物柜的陈列组合以呼应人们度过黄昏时的四种心理状态——一系列照片与图像档案被置于大型黑色金属架上,与之相邻的是相关文学作品的选段。通过对原始语境的剥离和再造,艺术家意图在高度作者化的环境里检验并比照文本和视觉表达之间多样的连通可能。这四组陈列亦构筑了一个自我参照和互文的知识系统,晖映着暮色时分人们的情感波动。
  • 第二章内容围绕着“向晚意不适”展开讨论,此次将展出其中的两组新作。其中,《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将以百科全书与音乐视频的方式呈现艺术家针对“黄昏不适”——这一广泛存在但在医学上无从确诊的症状——进行的调查研究。本书内容篡改自伪科学出版物《关于心灵的顺势疗法药物学》。艺术家通过近千条混合了精神分析和诗意特质的词条信息,将“究竟为何向晚意不适”这一疑思类别化与概念化,用真假难辨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难辨真假的问题。同一章节的作品《狗狼暮色》则是对于这种不适体验的复诵。“Entre Chien et Loup”,法语意为“介于狗和狼之间”,表达人们在光线受限、感知力受阻的日暮时分,难以辨别来客是狗是狼。由此出发,艺术家从相关的文学素材里提炼出了七组在黄昏时共存但对立的概念,并将其转录于七块巨型水磨石板之上。这些石板似是某种古典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回响,在“光”与“暮色”,“希望”与“恐惧”,“存在”与“阴影”之间的不确定地带,持续诱发着人们的混沌、迷惑与不安。
  • 展览名“向上的”来自于张培力2015年机械与声音装置作品《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作品将八台70-80年代的旧式国产半导体收音机围成一个圆圈,发出混浊的声音。电动旋转装置及声音扩大设备,不断将每个收音机的声音从被埋没的混声中提升和“抽离”出来。让人回忆起八十年代的视听美学,并质疑健康向上的精神理念,张培力曾表示“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词:‘健康向上的、标准的’等等,它们看起来是一种严格的词汇,对我来说是带有巨大讽刺性的…因为这种词本身定义是不明确的,甚么是‘健康的’、‘标准的’、‘向上的’…这都是模糊的概念。”
  • 情感激发物性的释放。于洋的作品经过叙事性的写实阶段和超现实语言构成的多元实践,进而逐渐剥离出情感、现场、物性三者共同作用的潜在力量。他常常被寻常之物“刺激”,因而有了一件件“偶发”的作品。他试图把一段段丢失在时间之海中的记忆与当下正在身处其间的现场,形成与未来对话的关系。在于洋而言,那些木、石、铁、线皆因“制”而勾联了时间、空间之网,当偶然相见的物与之相遇时,关于形色、体量、冷暖等趣味的重组与调度,轰然重启。把不同体量、温度、质感、色彩、线条的物,“制”作重构,最终“置”于相互作用的空间,呈现出作品的精神性。在他的创作实践中被弯曲的金属,破碎的石板,重新拼接的树枝,如同闪烁在时间、空间之网中的情感归属物,不仅是创造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对物性的释放。于洋作品中不确定性、偶发性的线索离不开情感的作用,这也把他的作品与单纯的形式变化和物性的直白铺陈形成了根本的差异。
  • “任何文化都是一种制造意义的手段,是一种超越个人短暂存在的归属感。任何文化的延续都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团结,也会通过单纯贬损、盲目仇视其他文化的方式而不断壮大、得到认可。文化的土壤深埋着战争的种子,并不断滋养孕育着它们,这就是文化的负担。在这个战争遗迹中,我们创造了一种体验,表达了一种未被人们提及的文化形态:在象征性超越的许诺下,它不断削弱与压制着你的存在。”
  • “Alternative Realities”可视为平行又多元的空间交错,好比当代中国艺术家与古典大师之间的对抗和喊话:一种“邂逅”所带来的火花,悬浮于空间与文化之间
  • 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非常荣幸呈现来自冰岛的艺术家拉格纳·基亚尔坦松和美国乐队The National(国民乐团)的行为艺术表演影像——《好多悲伤》。单声道视频作品《好多悲伤》展现了一场The National时长达六小时的音乐会,其间,乐队无间断循环演奏他们的一首音乐作品《悲伤》。
  • 作品于2013年在MoMA PS1以现场音乐会的形式进行首演,展现了在生理及精神层面上均令人惊叹的韧性和力量。作品以影像装置的形式再现,观者可体验乐队成员贯穿整场表演所经受的抗争和情绪变化。依据乐队在表演中的不同阶段,观众将体验到不同状态的活力、情感张度、精疲力竭的煎熬、重拾生机的绽放和解脱释放的宽慰。因此,每个版本的演奏都是独一无二的;依据观众自身的不同状态和表演时刻,每次观众观看或重新观看装置时都会遭遇新的体验。作为艺术家拉格纳·基亚尔坦松的艺术作品首次在中国的展出,林冠艺术基金会非常荣幸能向东亚地区观众介绍他充满张力的行为艺术表演影像。拉格纳·基亚尔坦松认为自己的作品“永远关乎感情而非故事”。他的作品以重复性的手段去探索单一情境中的悲喜剧,贯穿并超越无趣,双极化地结合悲伤和幸福、恐惧和美、戏剧和轻率。他的作品通常以行为艺术表演和视频装置实现,囊括整个艺术领域,如音乐、电影、古典戏剧及文学。基亚尔坦松将其出身于戏剧和音乐世家的背景与他对人的观察相结合。就他的观察结论看来,人尽管无限次重复,但终以无法实现完美而告败。

CHANG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