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女王大人探讨这本书,说了一大通之后,她淡淡地回了一句:“本来就是嘛,禅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嘛~”是啊,这么说来写这么一篇读后感,也是无所谓的。
书中也说,禅最忌讳之一就是“中介物”,因为通过中介物理解的事情都带着偏见和误解。不过,偏见和误解确实构成了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呢。

最近读启蒙和入门类的书籍很多,读时似有所悟,而细想来却多是与经验的重合,从而产生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很多公案和《不二》重合、禅的不可言说性和反逻辑性在维摩的文章里看到过、禅的超验和寻找物的真理与笛卡尔《谈谈方法》里的研究前提有重合、读到求道的无所住时又想起木心说求艺术必经的牺牲……

禅关心来处。要最深入地理解事物,似乎有三个阶段:其一要找到事物变化的过程;其二找事物诞生的起点;其三得到事物诞生前的视角。

现在认识到的现世的处事哲学全部都停留在“找变化过程”的阶段,不问来路,就想看清变化的世界,还奢望找到未来的解法。笛卡尔的方法论到达了第二个阶段,舍弃所有繁杂的过程和无义的定理和推论,得到最精简的真理,再实施推演。第三个阶段是禅达到的,拒绝具体和逻辑,空间也最为广大。

禅否定二元。禅关心非无。或者可以概括成“无中可以生有”?在否定中找出的肯定,即是绝对的肯定。二元论和逻辑的缺陷在于对否定的绝对否定。不知超越此二解的唯一解完全在另一个层次上,这有点类似《黑天鹅》里的极小概率事件和《反脆弱》里的解决论调。

在这个由无数的误解形成的世界里,层次被划分得愈加明显。一生都在登山,却不知登山不是唯一解。

禅偏爱异向。我试图通过形式系统的多元性来理解这件事,形式系统的多元性也是广义的博物学。

博物学给我的视角是“人是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亚科人族人亚族下的人属的唯一生物”,也就是说,地球上的70亿人从分类学看都是一样的生物。完全地切换视角,得到的体悟才能不同,而世界的趋同性正在毁掉这原本丰富的形式系统。禅的异向,是寻找新的形式系统的方法论。

禅,是认识、接近自己的方法。我们的人生,常常要绕一个大大的圈子,最后在将死之时才意识到这世界上最重要的自己。很多人的人生都在“失自己、失天地、失众生、又见众生、又见天地、终见自己”这样的历程中,而终点却可能是“终见非己的一切”

又或许这一切都没有终点。


再 mark 下读书时写下的随感:

  1. 禅就是自己
  2. 有些书,读时希望它薄一点;有些书,读时希望它厚一点。从前前一种书读得多,现在,后一种书读得多。
  3. 失自己、失天地、失众生、又见众生、又见天地、终见自己。
  4. 所有语言和文字都远远低于人呐。
  5. 原来“终见自己”也不是终点,“终见非己”有可能是终点,真正的终点不在言语中。
  6. 新视角很重要,比如用倒过来的马洛斯模型指导人生。
  7. 人存在的形式里有禅
  8. 人本身是形式,是人自己可以达到的最高的形式,其下有语言、文字、艺术、文化、哲学、人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