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一般以什么标准为人群分类?

我觉得大致有三个角度:劳动力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认识角度(含偏见与误解)。

这三个层面来自《劳工的力量》一书的启发:“(流动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界限划分的策略主要包括三种互相关联的形式:分隔劳动力市场(主要为资本所采用)、划分公民界限(主要为国家所采用)和构建以非阶级性特征为基础的排他性阶级身份(主要为工人自身所采用)。”

总结一下:劳动力身份被资本左右,政治身份受国家控制,社会中的人群标签则日新月异,甚至自立门派,三六九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分类层出不穷。

但在现代社会,不同的身份或标签,与在社会中享受的各项权益,往往并不一一对应。毕竟规定是死的,而现实是活的。现代社会中的权益,有些与生俱来,但也有些要靠争取,甚至耗费几代人的生命才能取得,这与科学同理(一旦假设被证伪,要耗费大量时间纠正、修改),其巨大浪费自然也不必多言。

很多的不平等,都因我们是现代社会庞大群体中的一员,群体中的权利分布不均衡、观念普及不达标、信息流动不顺畅……阻塞不断出现,暗流涌动。倘若你是多数中人一员,那么你是幸运的,但若一旦成为、或被划入某个少数或弱势群体,你自然能切身感受到身处其中所存在的极大的不公,你会不满,你会抗议,这个群体的名字会成为你一生都要去突破的屏障。

想想看,现代社会有多少老大难问题,都来自一刀切式的定义、命名、分类,以及人们对这些名词的误解?

有一部讲述美国第二波女性主义的纪录片,名为《她在愤怒时最美》。美国的第一波女性主义取得了投票权,第二波则以争取性别平等、生育权、堕胎、避孕、工作权利等为中心,可以说是对女性在社会中被功能化、符号化的反抗。

不过这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本就没有鲜明的多数少数之分。同为多数群体,社会基本权利无非由一方向另一方普及、交换,如性别平等、工作权利等,生育相关的权利在两性达成共识后也可解决。

但对于更多的、更分散的少数群体而言,人微言轻,想要得到众人的认可,只会困难重重。

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自然不同,而若多数群体对少数群体一味妥协,最终又会造成所有领域都要求“政治正确”的尴尬局面,往往成了死局。

我倾向于把这种复杂境况,归结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在基本常识、社会共识上的认知矛盾。


CHANGELOG

  • 20200310 Arlmy 创建
  • 20200312 Arlmy 一稿完成
  • 20200313 Arlmy 修改、命名、发布
    • Tips:分类、群体权益、共识、认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