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 阅读LIFE
- 2025年5月搬家至成都,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好好生活,见INSW
 - 目前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投资早中期的科技型企业
 - 生命(及其生活方式)是一种策略,世界是一场巨大的实验游戏
 - 生活的节奏终于慢下来,耐心等待新的关系生长出来
 - 很关心食物,尤其是精制主粮、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 我们已经站在了贫瘠的土壤上,再不重新审视生活,就会彻底失去它
 - 可以用一些工具来记录这种生发,一些实践的记录(似乎Obsidian比较适合),不用想太多,只是记录就可以
 - 想做一些更自由的页面,看月曜,那个喜欢手工做内脏的孩子
 - 没有想要的学校,就自己造一个出来,教育也要打破窠臼
 - 发现循环的时间观/复利,构建自己伯克希尔
 - 发现首位效应的价值和思想史的关联
 - 要找自己的游乐场,锻炼自己的旨趣,寻念想中的人心与美
 - 世界本没那么复杂,所有的问题都有成本更低的解,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
 - 世界是波的!美、爱、善、仁等等美好,都是对各种复杂的极值体验,人的发展需要下一个极值,下一个极值,应该回归到我们的本心了,人类需要模拟,需要波,需要感动,需要生情!
 - 世界是模拟的、连续的、平滑的、细腻的
 - 不应忽视(身体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有且仅有:环境
 - 大量的沟通和对话,成为一种必须(打破信息茧房)
 - 我们并不知道普通人生怎么过 by 张春
 - 找到正确的,持续做,不对的,避免做。积累正反馈的方法。笔记、决策的缘由
 - 多数经验在强调的都是一样的事情:正反馈导致的正循环
 - 自己的纲领,不断完善迭代的一个文档
 - 快与慢,积分形式地存在着,没有单纯的快慢、黑白,没有独自存在的概念,没有暂停,除非主动立定(这也人类拥有的自由:可以不做)
 - 找到我的analog self,我的隐喻!
 
Thinking
- 20251025
- 不是人口减少,世界就不再增大了,人的寿命延长了呀,所以核心可能是时间的增量,有时间就有行动,有流动,有潜在的计算
 - 低成本的富集,大规模的创新(哪怕只是一种尝试),是相辅相成的
 - 内行人使用的方法,不一定是符合远期需求的,还是要回归内心的标准
 - 想清楚你想要回答的问题,或被你验证过的、可能有效的方法,多教学和交流
 - 被生活震撼,比被感官震撼,深得多
 - 行政杂事流程化(免于再次思考);即时回复模板化(方便调用);杂乱琐事目标化(可以变成整块,而且有结果交付)
 - 锁定生态,而不是锁定生产
- 生产是线性的、可预测的、熵增,追求效率,它必然导向中心化控制和最终的系统僵化与崩溃
 - 生态是非线性的、涌现的、负熵,追求韧性、适应性和无限可能性
 
 - 快与慢,积分形式地存在着,没有单纯的快慢、黑白,没有独自存在的概念,没有暂停,除非主动立定(这也人类拥有的自由:可以不做)
 - 找到我的analog self,我的隐喻!
 - 不要让老登碰自己的作品
 
 - 20251013
- 人的感官是积分的、连续的、平滑的、细腻的,瞬时理解的,多通道同时摄入的
 - 世界越来越需要真实的、面对面的沟通,算法的路(数字的判断)走进了死胡同
 - 巴菲特的持仓,也需要先有对未来的判断(现有框架和减法规则),然后增减、放大
 - 陪伴经济。悦己经济。以赠促销。兴趣小组(垂直或线下)。大量的沟通和对话。
 - 千岁对话启发非常大!
- 理解了AI模型里的信息,只是无数的向量,所以,真的蕴藏了非常多的可能性
 - 跳出固有思维,反聚焦,反专注,完全开放世界的重新复现
 
 - “不与巨木争夺阳光,而在林下做一株静默的兰草,这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智慧”
- “慢”的智慧,“长周期”的智慧
 - 要人到中年才能瞥见一些
 - 我们并不知道普通人生怎么过
 
 - 形式和结构(内部的),终点是共生(外部的、整体的),仅仅依靠简单的结构,相互连接、羁绊,就能构成复杂系统,可以各自安好、互不干涉
 - 共生,是最好的终点,自己要完善自己的高效团队
- 确定自己想做的,有优势的,有正循环、正反馈的,避免不擅长的、负反馈的
 - 梳理和书写自己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做和不做,确立自己的优势和生态位,不动如山
 - 自己的,努力做,放大;其他的,去合作,去赋能,分离、拒绝,坚决减少
 - 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第一印象
 
 
 - 20251001
- (Gemini)一切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生活。什么时候忘了这个,什么时候就要出问题。
 - 放弃控制,让“我”和“涌现”真的在场。
 - 模拟回溯,真实感,颗粒、墨香、噪点、杂质、粗粝
 - 多个层次的,模拟天然是对数化、分布化、分散化的,看似简单的信息,通过波形承载、打包了不同数量级的信息,同时调动多个数量级,多重感知,像是一场波形运算,产生什么,不可预测。
 - 不应忽视(身体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有且仅有:环境
 - 做一个放下权力的平台,如何做到?答案是不必做到,因为压根不需要平台,人是以信任和共识来合作的,不需要平台,非正式经济一直好用,从未失效
 - 分配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层面做,一对一的服务、零工、个体户、合伙、项目管理、公司统筹和治理,由于参与方的多少,会导致复杂度不同,可控难度大幅波动
 - 信任才是基础,一切都按照约好的来,无限游戏唯一不可以打破的规则,是“为了你自己,以及为了尽可能多的其他玩家,让游戏能够无限地持续下去。”
 - 所以人更需要的是,重新学习(切掉自己的锚定认知和首位概念),或教给初学者
 
 - 20250908
- 不间断的首位效应(思想史的变迁)及其造成的人类认知框架的变迁
- 社会的思潮和背景有关,要理解一个时代的人,先要复原当时的社会情境,和百姓日常,从日常和一生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顺时而动和决策缘由
 - 所以我喜欢看老人的回忆录,他们的记录呈现了世界如何变成现在的样子,是“附近年代”的历史
 - 礼崩乐坏之后,仍应记得如何复原繁荣时代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要素,软性的东西,影响更深远,比如教育,比如公平等等,“首位效应”则可遇而不可求
 
 - 快与慢,与战略纵深
 - 宗族的消散、新型社会关系的兴起,很多现实在重新建构,儒家之仁,更加有价值
 - 中国老钱的形成(更多是外迁和逃亡)和沿海宗族的式微
 - 唯利是图与社会再分配有深层次的冲突,需要划断和再造,有些老钱产能也要淘汰
 - 社会服务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附近的维护和共建,都是很好的方向
 - 要找自己的游乐场,锻炼自己的旨趣,寻念想中的人心与美
- 构建自己的世界和地图,自己的首位理念,世界因念而动
 
 - 离开办公室,身体才会好起来,压力才能降下去,一个办公室只能对少部分人保持低压力(由管理和权力结构而被动形成的),人们需要各自的自由空间
 - 每个人都被首位效应影响(尤其在生命初期),早期的外部刺激和构成,就是所谓的“原生”影响,潜意识里的首位效应很难更改,人要反向认知自己,持续挖掘
 - 自我的经历,想要清晰,需要不断总结、讲述,以及不断地重新书写(不要惧怕写作)
 - 生命(及其生活方式)是一种策略,世界是一场巨大的实验游戏
 - 共生是必然的,因为所有生命和物质,都在共享同一套环境,甚至说,地球也有它的宇宙环境,生存是短期主义,生存策略是长期主义(不受个人控制),即道。
 
 - 不间断的首位效应(思想史的变迁)及其造成的人类认知框架的变迁
 - 20250817
- 从内部理解了“内在价值”
 - 唯有内部的价值在流动时,才能体会到时间
 - 能接触和理解更多人,总是人生中有意思的事,要用力理解人
 - 要多多向外张望
 - 其他的生活状态很重要;不断实践、复盘,才悟到不破的真理
 - 拒斥精制和精致,拒绝空洞的美
 - 全营养饮食,很重要,需要重新全盘设计(地中海饮食确实很好),七分吃,占比这么大,我们却极其不了解
 - 日常生活的设计,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也可以是一种食谱。生活的框架,清晰不费力的自然使用,不占用大脑空间
 - “什么是我不必知道的” & “我需要知道吗?”
 
 - 20250727
- 发现一个家附近的桌游俱乐部!
 - 不再那么依赖纯线下的社交了,回归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 世界本没那么复杂,所有的问题都有成本更低的解,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
 - 没人看到伯克希尔/奥马哈的时间观,和慢生活
 - 我们失去的多样化,还能再从贫瘠中生长出来吗?我是不相信的,而且相当悲观
 - 保护、记录现存的世界,不必在意未来
 - 6-7月的关键词应该是“李子”,哈哈哈
 - 警惕中性词:农药变成了农业科技,控制变成了算法
 - 西扎:把建筑还给自然
 
 - 20250712
- 循环的时间观/复利,构建自己伯克希尔
 - 慢下来才能看到的风景
 - 百年前中国人的生活观(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 换位思考,换到用户的角度思考(唐吉诃德)
 - 英国的向乡村互助组织
 - 人找人,不是人找AI,AI可以帮助人找人吗?(何雨伽和伏霞的这种匹配)
 
 - 20250627
- 如何把世界变小,很重要,这样能把事情看得更清晰。
 - “没有横盘,要么向上正循环,要么向下负循环,好决策总会带来好决策。向下时,最好的方式,是停下来。” 及时从坏的循环中跳出来!
 - “我希望人们能够抛开成见,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抵抗自身的原子化和孤独。”
 - 「英国文化历史学家大卫·弗莱明曾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大问题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一个行动上的基本框架,外加无数微小的对策就足够了。”」
 - “公共意识、在地性、无边界、联结性”会成为未来最基础的力量。
 - from 《贫穷的质感》,有很多的民间社团的尝试和经验,值得借鉴参考。
 - 老南的开源播客听完了,他证明了自己的初心,不是人设,这确实演不出来的。他担忧着:如果集体主义的一代人逝去了,我们如何再重新构筑集体?他知道,未来将是小世界,小环境,分布式,需求是分布式,供应和就业就也要是分布式。
 - 就像在重建原始社会一样,小社群,附近性,不去忧虑过多,大部分所需能够自给自足,而不是一味依赖外界,重建生活的框架。
 
 
Projects
归档见“WISH”
CHANGLOG
- 20250515 Arlmy 创建、发布
 - 20250530 Arlmy 更新
 - 20250609 Arlmy 更新
 - 20250620 Arlmy 更新
 - 20250627 Arlmy 更新
 - 20250727 Arlmy 更新
 - 20250908 Arlmy 更新
 - 20251001 Arlmy 更新
 
关于“NOW”
- The /now page movement, from Derek Sivers
 - about nownownow.com
 - my nownownow.com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