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什么没记住,醒过来就接着拿起手机写记录。

与日常相关的记忆,总是遗忘得太快,有了国外全新的空间和时间做记忆标注,反而能记住很多事情。果然还是“新”的事情更容易被注意和留意。

我又在写个不停了……趴着写,厕所写,卧过来写,写得腰疼。

今天是跟团一日游。

这会儿窗外虫子的叫声已经蛮小了,还有一点小雨。又想起昨晚路上嗖嗖的车声,速度极快,简直像新干线驶过一样。而天亮之后,车速就都慢下来了。

起床。手还是写个不停,力图找到更多记忆点,记下更多。对这事,我一如既往地贪婪着。

吃掉酸奶和牛角包,没什么特色。周日早上的电视节目,本地节目都是热点事件/人物大排名,有点日式企划的感觉,今天的第二名是小泉首相,第一名是近年走红的一位日本足球明星。

收拾行李,留了两个包裹在旅店,出门时,大姐放着收音机听广播,在带着儿子做手工活,好像是在往运动服上缝制编号,是有运动会么。外面仍是毛毛雨,与昨晚到达时一样。这样的雨,更符合山中这样的环境。大姐送别我们时,说但愿今天不会有太大的雨(rain much),另外包裹就示意我们放在一边就可以,很是随意了。

徒步走去车站,雨渐渐下大,快到车站时真的下大了。车站里,特产专卖和超市都开门了,超市主营卖酒,各县市的酒造似乎都能买到,也有一些本地特产。昨天东京特产店里的,这里也不见重样……可谓物质、商品供应充足的特别困扰。

我把这多样的企划和商品,理解成了一种生命力。每个地方都能有这样的物产么,努力做到顾客能满意的程度(虽然有些并没有很满意),而在这里很少会生起怀疑的心思,非常信任出产,也非常信任品质。买了瓶本地的纯净水,还有一瓶高颜值的酸奶。

到集合地,已经很多人在排队。买了 passport 也就是艺术祭门票,出示预订凭证,查验确认后被安排到 2 号车。

这个 passport,可以在艺术祭期间多次使用,到不同的地点签到,册子里面都是艺术品的编号,就是用来打卡用的……

我们是羚羊线 2 号车,给了用于区分各车的彩色贴纸,我们是一款绿色标记。与贴纸一同给到的还有一张表格,没仔细看,上车随便坐了下来,后来才发现那是座次表……表格做得完全不像车的样子嘛……看来,获取准确情报也是有难度的。我们的座位在最前排,就在司机身后,导游也坐在我们前面。

Lili 说,说不定把外国人都安排在了前排。

羚羊线一共五辆车。还没发车,胖胖的导游就开始了讲解,出发,第一站清津峡。讲解只有日语,一脸懵逼+听不懂,开着 Google 实时翻译,山里信号不稳定,但还是模糊地明白了些。说了很多注意事项,并提示务必看好集合时间、严格遵守,因为行程很满,需要严格控制时间。

导游一路嘀咕,没有停下过。

越后这里是东京周边下雪最多的地方。窗外有半圆拱顶的房子,都是用于停放车辆和放置农用器具的地方,这样不容易有积雪吧。大巴在山间不停开着,上上下下,翻山越岭,正值秋天,接近中秋,路边有很多售卖新米和预售新米的店,山间也有已收割完毕的小块农田。

深绿连片的森林,树林间偶尔闪现已成熟的、鲜黄色的稻田,加上正飘雨,颜色就更加透亮,尤其从山腰下行时,望下去十分养眼。快到清津峡,路上开始拥堵,感觉要等上一小时。随后指挥交通的人示意旅行团的大巴可以优先进入,不必排队,享受了插队的待遇 2333。

下车,把 passport 交给导游,她来协助盖章签到。

山间飞雨,没有来头地扑上身来。跟导游快步走去隧道入口,隧道旁就是清津峡峡谷,有水倾泻而下,两侧是横断山脉的截断面,其中一侧修建了 800 米的隧道,隧道有三个观景点,最深处的一个被用作艺术祭的宣传图,最为出名。

跟着同车的三个妹子暴走,直奔最深处的第三个观景点。

果然……美……洞内引入了一片水面,半圆形的隧道补全成了圆形的空间,背景是深深的峡谷,能听到湍急的流水声。纵是这样的美景,却没有很多人去争抢拍照的最佳位置。于是位置被逐次让给了带着娃的妈妈,老人,还有一家三口出行的人,更多人则只是在下面拍照。

我俩走上去,很快拍照,很快走开。一对母子凹造型,我拍了两张。面对一大群人,就像在开新闻发布会……只是没有闪光灯,大家也都非常有礼貌地远远拍照,想合影的也在旁耐心等待。

返程去看前两个,一个将红色灯装设到隧道的墙上,另一个则是个洗手间,不过好像内有玄机,没有时间排队。都没有第一个惊艳。

作品的具体背景不太明了,册页上也无讲解。于是就只基于现场去理解作品。

隧道里的灯,分为几段,各覆了不同颜色的膜,于是变得多彩。这里还曾发现过鲨鱼的化石。

另外清津峡这里,刚好处在三个县的交界处,是一个国家级保护区。水真是清,水面静处折射出清亮的绿色。临峡发呆,听着水声入迷。

又一顿暴走,走出隧道,距离集合还有几分钟,路上买了个大福,因为进峡谷时有看到牌子,上书着此名物。嗯……所以……青蛙呱儿子旅行带回来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反正每个地方都有菓子、名物、特产。

掐着时间上了车,大巴在预定时间准时发车,很有效率。右手边两位是台湾游客,听到了聊天时的口音,然而人家能听懂日语,还能正常交流。这下过小雨的山涧真是漂亮啊,即使有雾气腾起,视野也仍透亮。

没多远就到了第二站。这里出入口不同,要在空间的另一个出口集合上车。导游特意关照,拿着说明出入口不同的牌子(上面有中文)跟我俩确认。果然如 Lili 所说,作为外国人受到了特殊关照,信息传达和安排工作都做得很细致呢。

我俩渐渐习惯了日式嘀咕,电视节目的嘀咕,导游的嘀咕,大量的急促的发音紧密连接,几乎没有停顿,就一路说下去,中间能听出一些语气词或助词,但我感觉并没有很大的信息量。这样持续不断的背景音,似乎可以部分缓解孤独感。

车在山间走,七拐八拐,路又窄,大巴常要停下来,让私家车先过,然后才方便调整方向。转弯幅度较大的拐角,路边都有让路专用的三角形空地。山路的边沿都有防护栏。山体内开凿的道路,也都有防护措施。

Lili 说想起在云南坐的夺命小巴,在没有防护的山间狂奔,与这里比起来,显然很不尊重生命。那会儿年轻,也不特别注意这些。

第二站似乎是一个规划馆,共两层。进去时正有击鼓的表演,鼓手们都开心地敲击着。二层很多图纸,用模型展示出了整个峡谷的样貌,用手机拍了几个地名,都在今天晚些时候经过了。借着艺术祭的持续举办(现已第七届),这乡野重新做了很多新的规划。一层有一个世界洋流的装置,一台风机往复着吹起一个降落伞,有很多碎布拼起的“画”,简单图形,看着有不小的想象空间,我俩讨论,也可以自己做做。

导游已经在出口等着,我俩开始常常拿手机查看集合时间,还剩下两分钟。出门来,看到艺术祭的标识,黄色旗子,在山林和绿地中伫立,直指天际,连延一线。

上车后导游把 passport 发了回来,下一站自行参观。这里是一个防御工事,要看的艺术作品是一条在这段山间盘桓着的巨蛇,要走一段钢管搭起的台阶上去看。防御工事是四个巨大的实心圆柱体,两边林地很少,可能发生过山体滑坡。

为什么是一条蛇,我就又不理解了。而在俯瞰蛇的观景台,很多日本人又发出了卡哇伊的感叹。

Lili 注意到,似乎我们一路都没有听到过汽车鸣笛。没有催促,没有声响,自然地礼貌、让路。大巴车虽常常被让,司机也还是会停下来,挥手示意让对方先通过。毕竟这样的适当礼让,才是真正提升效率的有效行为。

扶着扶手走下来,看到下面有人排队,以为能领取什么纪念品,下来一看其实是可以自行集印的图章。排队盖章,以示自己的到访。蛮多自驾的人前来,在服务亭拿了几份宣传材料,做得都很漂亮。旁边是售卖纪念品和土特产的摊位,日本人们也不多言,就直接买买买。

下一站是午饭!说是米其林大厨级别的午饭,网上预订行程的时候就十分期待了。

路经一个十字路口,有交通岗亭,今天还将多次路过这里。司机大叔的饭,就是两块小蛋糕,现在只咬掉了一角。

导游收走 passport,车行至一个小学,就是我们午饭的食堂。有 Staff 出来接应,不同车的开餐时间已错开,餐具和第一道冷盘都已摆好。

蛮高大的一幢建筑,占地大,除了操场,其他的设施都移至室内。而现在已废弃了,重新利用变成了社会公共空间。室内墙上铺上薄木,用刀刻出了森林,仔细看会发现林间藏匿着熊、野猪、青蛙、猫头鹰。起初以为是剪纸贴上去的,摸了下才发现是刀刻的。依照已画好的图案刻下去,一刀一刀,最终就能刻出满眼森林的样貌,漂亮、亲切、温暖。

各就位,冷盘吃起来,本地土产的南瓜、番茄、茄子,很有风味,配的饮品,味道诡异地美妙。主菜猪排,肥瘦相间,带一点焦糊,配上特制的蘸汁,非常美味,这猪肉很有风味,似乎不是常见的品种。很下饭,又去添了一碗米饭,米饭倒是一般,觉得不如俺们东北的大米好吃。

对于买不买日本米带回,自己心中也有了大致的判断。

看桌上的菜单和食材说明,猪都是山里的农场供应的,从小吃谷物长大。果真有来头。

最后就是甜品了,米酒和冰碴的底,配上蓝莓、桑椹混合蜂蜜调的汁,味道也是特别。

整餐二十分钟就吃完了。用的全部是本地食材,搭配出的味道又都能突破常规的认知。吃完自由活动一会儿,旁边有纪念品商店。买了一盒米,因为包装盒特别……一个手掌大的米粒形状的塑料壳,里面装满了新米,Lili 说回去可以给呆爷装猫粮,这个理由打动了我。还买了一个印有官方 LOGO 的布袋,棉麻质地,手感又很好。另外还有一张艺术祭的地图。

旁边还有参与刻木头的活动,收费 1000 日元。感叹活动策划真是用心。

距离上车出发还有时间。学校外有一大片空地,以前可能是操场。铺上了轨道,上有一台检修铁路常用的小车,两个人交替压按提供动力,一对情侣正在用力摆渡。椅子上有人在排着等位。旁边有个小孩子做志愿者,协助上车、示意、说明。

每个景点,都有适合的服务,又明显感受到了本地人的参与和支持。

这个小学是周围一大片区域内最高的建筑,且就坐落于村落正中心,用作避险建筑也会很有效。看来自然灾害还是很多啊,夏天、冬天或许都不好过。而我们这些游客,不过是选了个相对安全的时间前来。

Lili 给我看她拍到的一张出勤表。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栏,可见没几个班级,也没几个学生。然而现状是,这小学仍然还是遭到了废弃,被改造成了公共空间。山区,被城市吸走了灵魂和未来。

上车点旁,有一个木制的图腾,很高大,但也很枯萎,仔细看才看清楚上面有浮雕,有些模糊。像被吸干血液的干尸。设计修建这里时,一定没有怀着这样的期望吧。

车折返,又经过那个路口。专程路过一片农田,是专供拍照的地点。时间紧迫,我们在车上完成了拍照和观看 2333。

脱皮之家。

这次我俩选择最后下车,才发现原来车上有这么多人,还发现,喔,原来她/他/她们/他们也在我们车上。

房子要脱鞋进入,也是已废弃的屋子,全木制的。艺术家驻场改造。除了一个小空间,所有的地方都用刻刀刻上了纹理,包括脚下的地板(于是需要脱鞋来感受吧),家具,甚至连白墙也刻了,近看才能发现。这个空间需要触摸,需要靠身心体验,然后受到震颤。听到身边的日本人连连发出苦啊一(可怕)的感叹,然后默声不断触摸、研究。

莫名觉得,这里我好像梦到过,但不是与日本人一起,而是与朋友一起,我们追赶着观看什么东西,朋友对我说,我追上你了。

上二层,排队,近距离接触横梁上的纹理。光线暗下来,于是真的显得可怕起来,有很多加固用的绳子缠在梁上,像蛛网,像伊藤润二的恐怖漫画,满眼布满了铅笔画的线条,像是到了异空间。足底传来酥麻的感觉,站久了像做了按摩。

房子有粗木支撑着,二楼有两间屋子,采光很好。老房子本身就有一种粗放感,居住空间不必太大,门厅则务必高大宽敞。想起去泸沽湖摩梭人家里做客,族长的那间屋子,客人们席地而坐,吃吃喝喝谈笑风生。罗马城老式的房间,也都只有很小的卧室。碧山钱大爷家,也是一样,巨大的客厅承载着房子的主要功能。古人啊,很多事情本就不复杂,又泾渭分明,睡觉是睡觉,工作是工作,迎宾是迎宾,到了现代掺杂进太多因素,空间反而变得难以驾驭。

艺术家用的都是 V 型的刻刀,深浅大小不一,有二十多种。用很轻的木做成的锤子,一次次的捶打,不知道多久才完成这作品。

折返去集合地。下一班羚羊线的车也到达了,迟我们十分钟左右,看到几个好看的姑娘迎面走过。是五号车,胸前标识是蓝色的。

要下行一段山路上车,这些山林中的小屋,守着这大片的林地。除了脱皮之家,旁边还有相似的几座老房子,很古朴,但看起来也已无人居住。屋子都依着树林而建,都是木质,隐蔽在林间,像树林的延伸。

发现日本人习惯先感叹一番,抒发一堆语气词做预先的判断,然后才开始观看、欣赏艺术作品。

看 Google 地图发现即将路过神社,于是观察路边,才发现林中露出的神社一角。神社统一都在高处,Lili 说神社就是与高处相联系的,比如请的御守如果怕丢,就应挂在家里的高处才行。高处有神明,纵使只是一块土丘。

下一个观展地点,有多个艺术作品,导游发了张地图,说明了这个片区几件艺术品的分布,然后说明了下车和上车的地点。

金色游乐场,有日本艺术作品常见的诡异感(这一点我一直不知其原因),信息量巨大,爬上一段台阶,抬头就看到伦勃朗的脸,屋内满墙金色,旁边还贴有一面墙的日产金条(起初还以为是麻将,毕竟没见过日本麻将的样子),里面则有用麻将拼成的世界地图,喔……原来与国内的制式一样。

时间紧张,没有再排队上另一个台阶,台阶下有美人鱼的木乃伊,还供奉起来,木乃伊下面的蜡烛燃烬成奇形的怪状,有诡异的曲线和轮廓。屋内没有灯,看不真切,也有点可怕。仔细看,墙上能找到很多著名人物形象。日式特色的情报饱满。一同看展的日本人对此似乎已非常习惯,也不会很在意那些人物是谁,背景如何,而仅在整体上感受。

倘若回去读巴特的《符号帝国》,应该会找到些答案吧?巴特把这些理解为符号,不会是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吧 2333。

第二件作品就在路上,一栋坏掉的只剩一面墙的建筑,里面探出四根燃烧中的壁炉的管道,炉子还在运转,是热的。没太懂。

途经一个艺术家入驻时住宿的小屋,往里面看,能看到很多工具和器材,看样子是没有带走。路口有一个艺术祭的服务亭,可以饮水,拿糖吃(收集了一片糖纸),服务亭显示这周边还有很多作品,还提供了附近作品的地图,没有时间,于是只取走了一份导览。

第三件,走了很远。名叫松田商店街,有点神秘,进到屋里,室内空空,只有十二根发光的白色管,从屋顶一直扎到地板上。一同进来的人似乎也都如我一般不明所以,绕着屋子转了一圈就走了。用掉了这么多老房子,算一种新的生机么?这栋房子像是曾被用作粮仓,没有二楼。出门发现,这十二根管子一直捅破了屋顶,屋外还露出了一大截。在屋里时摸了灯管,本以为是太阳光,这么亮应该有点热度,结果一点也不热。

出门。从屋旁的菜地里传来蛙叫声,发现水洼,有蓝色的蜻蜓在点水。我一路跑上坡,在稍高的地方拍了房子整体的照片。

集合地附近还有一个大的作品企划,整个仓库里堆满了除雪器械,复原了除雪时的忙碌情境,噪音极大,很多奇怪的作品。除雪用的机械和车辆体积就很大了,不像城市里的设备那般袖珍。

集合出发下一站。这会儿开始感叹……这大地艺术祭妙在“大地”,能让观者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以及艺术的渺小。早些的时候我还说到,这才是真实的、真正的,艺术应有的密度。艺术分布在这样的自然空间中,用行走,一部分、一部分地感受,再回看全图上庞大的作品总量,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星罗散布,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力感油然而生……艺术并不为谁而存在。

艺术就在生活周围。一定、一定存在,但需要用心发现。不过是去找到那些,艺术般生活着的人就好。

这会儿再看,司机师傅的蛋糕仅剩下半个。

下一站,农舞台。作品很多,我俩先跑到了房顶,望远处的农田,对面山丘上的耕地中伫立着几个劳作着的侧身人像,以比例换算,应是很巨大的。值此时节,金黄色的稻田,下有河水流过。这里还能俯瞰到周边的几个作品。

二层大厅里展示的作品,是澳洲土著民族的乐器及其上装饰的绘制。播放着纪录片,还有原住民的音乐、乐器的展示、乐器的制作,时间匆忙,仍是来不及细看。角落里展示许多画册,吸引到我,翻了下,是那片土地上人们的作品。人人都是艺术家啊。作品,和作者一同展示,每个人的性格都在图案上彰显出来,很多美丽、美好的作品!原住民中,艺术家的密度更高呢!高太多了!

我时常会想起原住民们,这个简单的名词里面,蕴藏着无尽的空间和能量。那里的每个人都勇敢地做着自己,全不似迷失的现代人。图册是一个出版机构提供的,我只好拍照先记下名字。

这儿还有一个可以随意用粉笔涂鸦的教室,大家在里面忙得不亦乐乎。

农舞台算是作品比较集中的地方,很漂亮,空间大,设计得很好,来的人也蛮多,甚至附近就有一个铁路车站,从新泻过来应该很方便。

下几个台阶有观景台,看到些悬空着的日文字。在平台上望去,它们与背景的农田一齐构成了一幅作品,非常美妙。我想拍这些字悬浮在天上的感觉,需要下楼。

装饰墙面和栏杆用的都是彩色木条,每一条上都印有名字,不知是谁们的名字。

一层是镂空的,用作露天的舞台,有观众席,可以看戏看表演,所以刚说的所有作品都在二楼分布着。出了建筑,又见情报亭和土特产售卖处,一个四处转的大叔给了我俩这附近作品分布的地图。好大好大的一片区域,像个大型公园,河对岸这次是没时间探索了。

我去拍到了字符悬在空中的照片。

有两个巨型小孔成像装置,进到盒子里,全然遮光,面前有模糊的图像,像是静止的,身后没有光源,于是猜到是小孔成像。但这边的盒子前面没有人走动,于是看不出变化,而另一个盒子里就明显能看到有人在动,光线不强,像在看电影一样,简直能看上一天。

最后,跑去舞台另一边看草间弥生的装置,一朵颜色鲜艳、肆意开放着的花,体积巨大,有作者标志性的高饱和度和圆点,即使阴天多云也能分辨出它鲜亮的颜色和曲线。我拍了好多细节图,好漂亮啊。亲身感受,自己与作品体积的对比,是看实物作品的垄断性体验。

集合仅剩两分钟,跑回上车地点。在农舞台跑来跑去,出了不少汗,胸前的贴纸都掉了一半。

司机师傅终于吃完了两个蛋糕。

下一个地点。路上邀请填写调查问卷。调查了知道艺术节的信息渠道,还有些关于观展体验的问题。意见栏,我写了觉得信息的展示不够,观展期间,很多背景信息无法了解。同时我也琢磨着,会不会故意不让我们看到太多背景信息的?其实不做太多预习,也是有其好处的。

行程结束后,将有三个可以离团的地点,导游逐位做统计。旁边的台湾女孩用日语请教,嚯,原来能说得这么流畅……我和 Lili 又讨论起了台湾殖民的效果和日语的侵袭。时间不必很长,三代人就会形成长久的影响。我又提起教父三部曲,三代人,就足以把从前的一切传统洗刷得干净,变成彻底的异国人。

车继续行驶,去看一条河的历史。看了看地图,车在往最后一个地点的反方向行驶。穿过一小片树林,两边树木高耸入天,又穿过一片耕地,走下一段长长的坡,终于看清楚。

这是一条不再汹涌的大河。黄色的旗标识着它曾经的河道,另一个作品标识着它曾经的水位。两个作品一齐说明了它曾经的辉煌。一个作品名为:where has the river gone,诗意又忧伤的名字。如今它曾经的河道处,已种满了小麦,此时亦是一片金黄。

最后一站,现代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是名为方丈记私记的企划。四合院一样的美术馆,中央是一大片的水池。颜值高,又好玩,很多孩子在里面嬉戏。方丈记的企划,每位艺术家都只能在四叠半的空间内呈现自己的作品。不过看完,喜欢的作品不多:一个蚕茧状的棉花装置里面是个理发屋、一个装置以投影投下不断移动的色块、一个中式的融合了绣艺的空间、一个用手触碰落下的光点就会有烟花绽放开来的互动装置(很多孩子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就这几个留下了印象吧。

日本吧,策划的能力确实一流,但是作品的内容和结果,不太容易保证。或者也可以说,他们本就不太在意结果。整体信息量还是蛮大的,日本本土艺术家参与得比较多。

最后一站,感觉是个包装冠冕的购物点 2333。

看到个有趣的细节。已被踩出了路的花坛(我觉得这里设计不合理的因素更大,而不是不守规则的问题),“路”的尽头由铁链围起来,前面一对母女走到围栏边,纠结起来,老妈转眼就跨了过去,妹子则犹豫了半天,又低头又抿嘴,下了一番决心才跨了过去。

购物点走了不少人,最后一段返回越后汤泽站,这时车上的人只剩一半。我也小睡了二十分钟。下车,我俩赶在摊位没关之前买了盒温泉馒头,Lili 说只有有温泉的地方才有这种馒头——这也是情报。

去旅店取寄放的行李。还是飘着小雨。旅店的大姐真的好好,最后告别鞠躬,还目送我俩离开。回车站买新干线出发。这次在柜机买了自由席。吖,原来自由席不限车次呢(当日有效),价格与来时差不多。有指定的自由席的车厢,找了下挨着的座,好多人都是单蹦的。

发车不几分钟,看到车厢的显示屏播报新闻:树木希林去世。心里一紧。

我写了会儿今天的记录,然后又眯了下。Lili 建议玄米饼配着海带吃更佳,也是醉了……

车很快……迷糊一觉醒了好像已快到了,看地图已走完 3/4,原来双层车其实是慢车啊……Lili 说怪不得去时人那么少 2333。

旁边的女士下车,换过来一个小哥,余光瞥到他戴着手环,以为是什么音乐节,仔细瞧,new ?? camp,诶!是去露营了么?只坐了一站就下车了,跟 Lili 说了以后,就发现确实有不少背着大包、穿着户外服和鞋的人,这样过周末也不赖嘛!

东京到着,全程 70 分钟左右,很快啊诶!下车,汇入人流中,这次出站效率可以,但是人太多,还是觉得会迷路。果然迷失东京……么……地图看着是从八重洲南口出,结果走错了两次才找对,一路还要抵抗各种各样的诱惑……真的!诱惑!各种漂亮的招贴和广告,装饰漂亮要排队购买的小铺!还发现了一点,就是新干线车票要出两次站,原来是新干线附赠一段转乘,可以转乘市内地铁,这还很不错的。车站书店里统统是文库本,小小的,方便带走,也有人就站在店里读着书。

走一段路到酒店,路线很熟悉了。前面同路的两个妹子,一直在闯红灯,不像本地人,走路又明显外八字,后来听出说的是韩语。

巷子里的意式餐馆此时已是满座。有两个小伙蹲坐在停车场边,喝着从 711 买的啤酒,抽烟聊着天,垃圾都扔在一旁。回酒店登记,前台变成了个台湾小伙子,于是我顺便问了后天去机场的方式,他建议早点去,可以预约四点的出租车出发去机场。惯例要了两个枕头。

放下行李下楼买吃的,想吃小丸子喝啤酒,结果已经关门了……怨念……去 711 买了三盒泡面和一份关东煮回来,还有一罐麒麟一番榨,好饿……好累……

吃完,日清的咖喱味泡面蛮好吃,一番榨口感也好,总有甜甜的回甘不像在喝酒。Lili 洗澡,我收拾东西,然后梳理了下明天计划去的地方。

看电视。一个频道在采访交响乐团。一个频道在播纪录片,住满老人的疗养院,养护师离职率 16.4%,跟踪拍摄一个护理工小伙子很用心地工作,但看着就好累,国内的工作强度完全比不上,欧美更不必说。这两天还感叹没怎么遇到老年人,感受日本的老龄化,就只有机场的入关感受到了一点点。可能真正的老人都看不到的吧,他们都已到了需要被护理的年纪。

那,我看到的还算是真实的日本么?只当是有些社会的侧面,不易显现在视觉的层面上吧。

屋里很闷,窗开了缝透气,睡下了。


CHANGELOG

  • 180923 Arlmy 创建,180916 行程,180917 记录完成
  • 181124 Arlmy 润色
  • 190131 Arlmy 整理
  • 190210 Arlmy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