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Ideation

Ideation,就是对理念、概念痴迷,对新的视角、点子感到兴奋。在做事方式方法上,喜欢通过发散、联想来思考,试图逼近答案,或解决问题。

当我在《精进》里看到,优势识别器“归纳出人可能具有的 34 种优势”的时候,我很兴奋,因为我可能找到了 34 种看待事情的角度。

结合个人感受说说 Ideation

我似乎总是团队里点子最多的,而因为思维跳跃性太强,要想解释清楚,总要画上一点时间。而多数时候,我只是把点子写下来,自己整理起来,不太需要对别人解释。每一个我用过的笔记本里,都会记着大量的创意和点子,然而,很可能永远也没有人能来实现它。

我对表面的、潜在的关联都很敏感。习惯在同一个问题上,不断切换视角,常常停不下来。对于自己是崭新的,别人觉得怪诞、甚至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会先冲上去了解一番,但如果那只是陈词滥调,我会很快失望,跑得远远的。

一直到 26 岁,我几乎每天都做梦,甚至一晚要做两三个梦,内容漫无边际。有时飞翔,有时潜游,有时做苦力,有时谈一晚恋爱,有时全身赤裸满世界找裤子……

对于我来说,点子不是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榨出来的,而更像是信手拈来的,我瞧不上思维脑图,因为它太慢了,在点子爆发的关头,只有纸笔记录的速度能够勉强跟上,说出来,会瞬间毁掉正在脑海里漂浮着的核心意象。

“点子是漂浮着的”。我能做的,只是将它记录下来。不负责讲解,更不负责兑现。

就像梦境,一旦开始描述,它就会迅速在记忆中坍塌、坠落、消失。每次都在醒后的第一时间记录梦境,笔尖飞速在纸面上疾书的时候,我往往浑身紧绷,微启眼帘,任何一丝光线都是梦境的死敌。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语言太贫乏,不能完美地呈现原貌。如果有什么终极真理,我也一定不会觉得奇怪。

新的见解和想法,我只说给愿意聆听的、以及一些自己觉得能够听懂的朋友,可能这与排名第三的优势“审慎”有关联,对于展现自己,我往往很慎重。

书中的行动建议里提到:“请在交流前完成你的思考和想法”、“你的想法不全都实际或可用”,确实,有很多点子比较粗糙,只有一个模糊的观点作支撑,有的甚至不太经得起揣摩,但我还没有形成标准来做提前清理。

毕业之后,我没有从事专业相关的任何工作,一眼能看到头的职业生涯,想想就很吓人,坚决不考公务员也是同理。回顾一路的职业发展,都是依着心意作出的选择,内容、产品、市场、营销一路过来,尝试都与创意、创新有牵连。而当下,则对设计、建筑这类“创造”更有兴趣。

虽说面对一切问题,都习惯以点子开始,但最终,都会变成其他的形式,从这个角度看,我会将自己定位为创意的生产者。

How you do, what you value ?

从 Ideation 的角度来回答,应是:

我倾向于依靠想象来思考、做事。我的价值在于,贡献创意,并参与创新、创造。

我尊重新的观念、范式和视角。我尊重“艺术品”(可能是文学、可能是音乐、也可能只是一张海报),尊重它被作者塑造成型那一刻的形态,尊重那种定格的“美”、“意义”、“观念”、“复杂/混沌”,和它试图连接起来的一切。

如何持续改进“理念”,形成优势:

  • 诉诸文字、美术、设计(视觉导向),借助比喻/隐喻、表现、演绎、重组等方法表达;
  • 涉猎中外更多的词语、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 将已经成型的思考方式体系化,变成开启创新的钥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思考压力;
    • 进一步形成可输出的方法论(量化、可执行、可证伪);
    • 留出进一步想象的空间、余地;
  • 学习、收集模型体系,如栅格理论、创新算法;
    • 隐含假设:创新方法的数量不会以指数形式增加,而是可遍历的,借此适应未来的发展;
  • 表达分享前的核对、校正流程,可能要借助外力、人脉。